文化
快乐时光
最快乐的莫过于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。纯粹、简单、充实、充满活力和希望,让我觉得自己永远年轻。
记得刚调入区重点中学时,我承担一个初三和两个高一的化学教学。在教学环节中,我根据学生情况,设计了不同梯度的问题,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提问,大多数同学对答如流,到了杨琨,他一张口,就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,他红头涨脸,耷拉着脑袋,我正纳闷,突然有学生说:“老师,他结巴。”我惭愧极了。
课后我了解到,他属于一紧张就有点结巴。我开始慢慢地训练他,同时告诫学生以后不许嘲笑,慢慢地杨琨适应了,胆子大起来,结巴也逐渐好了,在“全国初中化学竞赛”中还荣获二等奖。
俗话说:“一个好汉三个帮,一个篱笆三个桩。”送走了一届高三学生,又回到高一教学,我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。“思路决定出路”,我决心从这一轮调整教学思路,从高一教学就改变教育教学作风,从“一言堂”逐步迈向“全言堂”。具体分两步,第一步根据教学内容的分类、难易程度设置教学程序,每周先设计“两节课”内容,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养成按座位顺序参与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,若轮到自己,不会回答,直接坐下,下一位同学顺其自然的接龙就行。刚开始,有的同学因害羞、胆怯、不善言辞等原因不太情愿回答问题,我就逐渐引导鼓励。等实施一段时间,就形成风气,大家就习以为常了。第二步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,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提前预习、钻研课外知识、培养兴趣、培优拔尖、提升能力。这一环节我有意识地安排那些能引领学风,出类拔萃的同学回答问题。
到了高二,教学内容必须提前完成,所以教学进度不能滞后。我根据每个班级学生学习的差异性、班风的活跃程度等因素,教学设计又作了调整,采取毛遂自荐的方式,目的是培养一部分“小老师”,渗透到部分课堂教学中。“小老师”犹如“一石激起千层浪”,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,课堂教学犹如加入“催化剂”“兴奋剂”,涌现出很多敢言、敢抢答的优秀学生。升入高三,这种氛围更加浓厚,课堂教学中,我有意识地让这些“小老师”大胆尝试,我坐到下面认真聆听,最后我再补充和点评。
令我记忆犹新的是,那年高考实行“3+x”,我第二天就要讲上海高考卷的一道试题,这道题难度大、综合性强,其中一问涉及化学、物理、数学知识,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。在回家的路上还在绞尽脑汁地思索,突然一阵刺耳的喇叭声将我惊扰,思路顿时跃出脑海。回到家顾不上吃饭,立即解题,终于破解了,那顿饭真的是吃嘛嘛香啊!想想化学课本上化学家“凯库勒”发现“苯的结构式”的历程,我更深刻地领悟了科学家们为探索真理而坚持、执着、无私奉献的精神。
第二天讲完这道题,我如实地告诉学生我的解题历程。然后把黑板上的解析过程擦掉,让学生再自己解答一遍,慢慢消化,与此同时让同学们展开讨论,集思广益,看谁还有更好的解法。果然有两名同学自告奋勇上来板书解析过程,然后分析讲解。没想到平常在我眼里还称不上优秀的一名学生,他的解题思路让我耳目一新,他结合数学的分段函数、等差、等比数列及图像法圆满地做了解答,听完他的解析,顿时掌声雷鸣。我从内心重新审视我的学生、我的认知,我由衷地赞叹: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。”(孟宪芸)